青岛用友软件5折优惠中!青岛用友软件销售公司
电话: 0532-83682150
Http://www.qdtill.cn
Http://www.qdtill.cn
在线QQ服务:5151867 9766304307
具体产品价格,请登陆Http://www.qdtill.cn
青岛用友软件销售服务公司,下设胶南用友软件办事处、胶州用友软件办事处、黄岛用友软件办事处、青岛开发区用友软件办事处、平度用友软件办事处、城阳用友软件办事处、即墨用友软件办事处、莱西用友软件办事处
毕业于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
1991年加入用友,曾任公司高级副总裁、副总裁、NC事业部总经理、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、服务总监、质量总监、信息总监、副总工程师、技术部经理等职。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北京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计算机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委员等。
“程序员”传奇——用友软件工程公司总裁邵凯
时空倒转。
1988年春天,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的几个星期。
北京。白颐路。悄无声息,很多东西在改变。
越来越多的人,尤其是不满足现状的文人,抛下“锦绣前程”,投身中关村这块当时还不怎么繁华,但却极具活力的希望之所。段永基、杨元庆、王志东、王文京……还有邵凯。
“回头看,我当时的选择有点莽撞。”尽管已是用友软件工程公司总裁,邵凯依然谦逊,“我的经历很简单。”
1987年,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,而后在高校任教;
1991年,进入用友软件公司,负责过技术、产品等多个部门;
2003年7月,组建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,出任CEO。
简单?并不简单。
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便抛掉“金饭碗”,从“程序员”做到公司总裁的人,能说他简单?!
一个经历了“用友”由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乃至见证了整个民族软件企业发展轨迹的人,能说他简单?!
一个带领着创办不过4年的公司,竟能大步领跑业界的人,能说他简单?!
“我愿做中关村的一名‘伙计’”
“二十三四岁,我已是高校的项目负责人。而我当时的组员,现在已做到了学院副院长。如果我还在高校任教的话,估计也能做到副局级。”初次见面,邵凯却很爽直,“然而,我愿做中关村的一名‘伙计’。”
“1988年,我在
他本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老师。一周两节课,计算机原理、计算机语言、信息安全保护课程,轻而易举。
“那时很悠闲,但是,对于未来,我却看不清楚。”邵凯坦言。
空闲之余。他常到中关村转转–––当时,白颐路还是“电子一条街”,机箱、显示器、主板等待价而沽,街上全是奔波着的年轻人,脸上写满了“朝气”二字。
邵凯被那份“朝气”打动了。
一时间,捧着“金饭碗”但仍茫然的悲哀袭上心头。
“中关村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,是中国IT产业的发祥地,就像中国革命的井冈山。而我,就像抗大的学生。”邵凯,语速不快,温文尔雅。
1988年,人潮汹涌。如果你看到一群在自行车后座放着大机箱的人,衣衫寒酸却满脸朝气,说不定里面就有邵凯。
他在中关村的第一站是“四通”。尽管是兼职,邵凯却很快发现:自己的硕士头衔似乎发挥不了作用。一月下来,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业绩有20万元,而自己却不到1万元。
市场是试金石。邵凯也是不服输的人。
他用自己的特长开辟了一条路–––编写软件。然后,把软件拷贝到电脑中打包销售。这样,企业在买电脑时就无暇顾及打折了,而是询问软件的应用。邵凯的业绩逐步提升。
而后,在他离开“四通”时,已是个不错的“销售员”。
1990年,邵凯差点去了日本。然而,没走成。原因很简单,学校扣着档案不放。
“小孩儿,闹啥?”很多同事规劝。
有两种人,一种是遇到事情便软下来;一种是不顾一切冲上去。邵凯说,他是后者。便决定:离开高校。
当时,扔下“金饭碗”在“商海”游弋,前途多有暗礁,稍不留神就会沉没,值不值?更何况,只是打工?!
然而,“四通”的经历,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。
1991年元旦,他重返中关村。这次,他选择的是“用友”,去写软件。
不过,邵凯在“用友”的轨迹却不是“程序员”到底,看看他先后拥有的头衔:技术部经理、副总工程师、信息总监、质量总监、服务总监、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、NC事业部总经理、副总裁、高级副总裁、董事。
回忆在“用友”的日子,邵凯说,有个场景他不能忘记。
1997年,“用友”在上地盖了一栋楼。当时,周边很荒凉,田里玉米、小麦生长茂盛。在大棚旁的小屋子,住着一群给农民打工的人。他们不是本地人,因为土地的主人已迁到楼房中,成了“城里人”。他们来自四面八方,不说北京话,言语憨厚。
“我和他们一样,是给中关村打工的。”邵凯语态安详,“过去是,未来也是。”
“在美国学习了3个月后,我接受了这个挑战”
“知道UFO吗?”邵凯问。愕然。连连点头:当然。当然。
“真的知道?不是‘不明飞行物’,而是‘中国第一表’。”
1991年,到“用友”不到一周,邵凯便赶上了这件“大差事”。兴奋归兴奋,可当时的情形是,原来负责的人先后离开。只剩下他一个。
“十几个人干的活,一个人完成。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。”邵凯笑得灿烂,“做事,向来不易。要坚持,更要有平常心。否则,事还没做完,人便先倒下了。”
邵凯说,自己很“平常”。但是,在别人眼里,“平常”的人却“不平常”。
刚到“用友”,他做的是程序员,却常骑着自行车给客户做售后服务。
“当时,软件不是很稳定,我书包里面放五六盒磁盘,骑车满城跑,给客户换程序。虽然辛苦却快乐。”一顿,“当时目标就是有机会做个优秀的程序员,有机会写程序就好了。”
“平常”的心态,让邵凯在逐步“起飞”。
负责质量时,接触的是为产品打印使用手册、贴产品标签、拷贝磁盘和装盒密封的工人,邵凯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与需求;
负责服务时,面对客户投诉,他学会了如何沟通,懂得了“客户不只是上帝,更应是朋友”;
负责销售时,市场变幻莫测,他知道了怎样把产品卖个好价钱,怎样安排广告版面,怎样咬文嚼字……
“以打工者的心态工作,不是你给钱我就干、给多少干多少,那太瞧不起我们了。打工者也有追求。”
尽管已是用友软件工程公司的总裁,邵凯还常以“打工者”“伙计”自居。在他心里,有着老的“用友人”或者说中关村创业者的精神:有活力却不张扬,有闯劲却不浮躁。
2003年春天,在邵凯心中,很难准确描述它的颜色。那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。那一年,立足于中国市场的用友集团制定并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,由邵凯筹备组建面向全球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新公司–––用友软件工程公司。
“我在美国学习了3个月后,接受了这个可能是我人生最大的挑战。”
筹备期的“用友工程”拿到了美国外包市场的第一单。可是,那又经过了怎样的周折,甚至磨难?!
一切因为“非典”。
那时,邵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上了一个短期的培训课程,认识了一家美国公司的CTO。4月,他刚从美国回来,就接到这位CTO的电话,说要在北京为项目寻找供应商。
天降“财神”!?
在邵凯带其到公司考察的次日,“用友”的一名员工感染了SARS。
后果可想而知。公司全部放假。怎么办?向“上天”妥协?当在情理之中。
邵凯却不服输。带着CTO南下三峡。而后,在船上大谈3天。谈定了第一个外包项目。
2003年7月,用友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注册成立,邵凯担任总裁。
“红楼梦里说300年一个轮回,现在我们的机会来了”
邵凯很温和。和他接触的人,或多或少,都有这样的看法。
“即便是跳槽的员工,公司开大会时,他也常念及人家的好。”“用友工程”的一名员工说,“逢年过节,邵总还会打电话、发短信,向员工们问好。”
堂堂“用友工程”总裁,不说“日理万机”,但也少有空闲。如此细致?
“我们要懂得一个词,‘尊重’。”邵凯说,“任何为我们工作的人,名字都刻在公司发展史上,谁也不能抹煞。”
邵凯又很怪。
“我生一般的小病,不会吃药;痛苦了,不会借酒消愁;郁闷了,不会敞开了和人唠叨。为的只是找到并体会自己的本色。”
本色,其实是一种胸怀,抑或说眼光。“用友工程”做什么?很显然,IT服务。位置如何?
邵凯说:“在买方市场,我们说多少年追上某某某,没有意义。关键是成为客户首选。”
在我国IT市场,上世纪80年代选择硬件,90年代选择软件,21世纪选择的则是服务。
“传统的软件外包就像服装厂里的流水线,每个工人只做衣服的一个部件。”邵凯说,“‘用友工程’的IT服务则面向特定客户群,如同裁缝店的老师傅或现代的服装设计师,为人量体裁衣。”
为此,邵凯将“用友工程”的信息技术服务划为四层的金字塔:IT咨询和IT外包;软件项目开发;软件项目合作开发;专业人员现场服务。对技术人员也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:应用专家;系统分析师;架构设计师;程序员;测试人员。而这最终形成了国际上先进的矩阵式企业运作模式。
北清路。用友软件园。40万平方米的私家领地,20栋国际化的灰色大楼,让人瞬间感受冷静、智慧的底蕴和平和、恢弘的气度。
望着窗外,邵凯进一步阐述:300年前,我们用木犁耕地,而西方开始研究蒸汽机。《西游记》中说,500年一个轮回;《红楼梦》中说,300年一个轮回。现在,中国的发展很快,我们的机会来了。
“我们要打造民族品牌,关键在人才、技术以及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。而个性化IT服务,便在尊重客户的与众不同。”
从“程序员”到“总裁”,邵凯书写了一个传奇。而在中关村,在这个他从许多年轻人脸上看到“朝气”的地方,在这方他打拼20年的土地上,他无疑是个成功者。
他却泰然处之。“我依然是个打工者,什么都不曾改变。”